動物福利概論與家畜福利

「我愛動物嗎?」

「誰對動物負有責任?」

「又該如何付諸實行呢?」

開宗明義,廖博以上述問題意識帶入本講座動物福利的討論。

動物福利概論

其實,我們對待動物是「大小眼」的,亦即人類對待不同動物、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採取差別待遇。例如:松鼠唧唧啃食樹果的模樣十分討喜,如果牠遭遇危難或棲地為人破壞,我們很自然地會挺身救援;另一方面,如果對象是溝鼠,人們普遍覺得牠骯髒、破壞環境衛生,可能會想盡辦法將牠撲滅。

即便愛護動物的口號常掛在嘴邊,但是某些動物或許僅因外觀看來恐怖、噁心,人們便對牠產生嫌惡之情,進而直接影響對待動物的作為。人們面對不同動物的態度,不免會因個人喜好而有所不同,因此探討動物保護的課題,終究得回歸、省察人類自身面對動物的視角。

一、 您是否願意為愛護動物多花點錢呢?

如果您討厭蜘蛛,但又不願意因驅趕而讓牠受傷、甚至死亡,為此英國曾經開發一種「捕蟲棒(Bug Katcha)」商品,它能將蜘蛛捕於軟質蟲網,並設計有封閉網口的開關,捕捉後持棒至戶外,開啟封閉網口的開關,將蜘蛛放諸野外,不致有任何傷害。此商品要價4.99英鎊,約合新台幣300元,您願意為了保護動物,付出300元的金錢嗎?

愛護動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。

另以禽畜的動物福利為例,消費者心中對於畜產品都有一價格的設想,如果商品售價超過他設想的價格,消費者便無法在購買行為上回應愛護動物的心情。這是每個人必須正視,並反覆自我對話的課題。

二、 吃素救動物?

坊間不時流傳「吃素救動物」的主張,此做法緩不濟急,原因在於素食人口成長緩慢,即便素食人口有所提升,這也僅能減少禽畜飼養的數量,並不會改善動物的生活品質。反之,消費者持續要求畜產業者提升動物飼養管理的水準,並願意付出較高的價錢支持業者投入改善,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動物的生活品質。

換言之,救動物的方法多元,吃素救動物的成效不彰且進度緩慢,少部分人不吃、不用畜產品,充其量只能使動物飼養數量減少,不能實質改善動物處境。

(圖片由高雄市動物保護處提供)

三、 動物權與動物福利

動物權主張:動物與人同為生命,須獲取等同的尊重,擁有平等的權利;並依此推論人類利用動物不具正當性。秉此原則,飼養、屠宰動物的畜牧產業應全然取消;實驗動物、寵物不該存在;撲滅蟲、蚤、寄生蟲等衛生施作也該當禁止;就生態全體而言,所有物種應一視同仁,不可將人類視為核心物種。動物權形塑人類的高遠理想,確實存在一群人為此努力與付出。

然而,動物福利訴求的先決條件:承認人類利用動物的現實。

目前人類科技尚無法模擬動物的生理、生態,若欲造福人類、甚或拯救地球,就技術層面而言,人類是無法禁絕動物利用的,絕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,也難以擺脫利用動物的現實。本於人類利用動物的前提,有識者因而展開動物福利的思考,也就是在利用動物的過程中,同時將滿足動物需要納入考量,並杜絕不當的壓榨作為。

審視寵物、畜產的動物保護倡議內容,常可見動物權與動物福利混淆的情形。從動物權觀點看畜產業,畜產業根本不該存在;若有人以動物權觀點批評畜產業的飼養管理模式,此明顯為邏輯位階的謬誤。對畜產業的批評或改善,在動物利用的前提下,該當採用動物福利的視角才是。

經濟動物的苦難來自於消費者的要求,畜產業者並非有意虐待動物,而是消費者對畜產品的各式索求,方才造成動物不同程度的苦難,例如:消費者要求低價,如此便直接衝擊禽畜的生活品質;其次,若大量生產規格統一的畜產品,便須得限制禽畜、控制飼養條件方可達成;再者,偏好特殊風味的飲食習慣(如鵝肝醬、現宰溫體肉),也會直接影響畜產人員對待禽畜的方式。

實驗動物的苦難則有賴於研究者自律。

四、 動物福利科學與同理心

動物福利源自科學研究的成果,須依憑科學驗證,透過專家學者設計實驗,求取科學數據,方能釐清某項作為是否能滿足動物的真實需求;並非以人為視角想像動物處境,也非設身處地將動物類比為人,因為動物畢竟不是人,人與動物的需求不全然相同。

雖然動物與人不同,但人面對動物仍需發揮其同理心,「照顧動物如同自己的小孩」,例如:想像如何將自己幼小的嬰孩裸身安置於豬舍,並讓他能安穩長大、不生病,以這種心情同理初生小豬,豬農便會設法提供小豬最優質的照顧。此外,豬農若沒將豬照顧好,豬的賣價、賣相差、甚至生病或死亡,直接造成自己的損失。

提供動物需要的生活環境,諸如:保溫、通風、充足的水分與營養、免於飢餓、滿足社交行為、不令其緊張或緊迫,滿足動物方方面面的需求,便是動物福利,亦即動物福利並非如何特殊的事務,動物日常生活的大小事,皆為動物福利施行的對象。

五、 關鍵的畜牧管理員

畜牧設備、設施盡皆倚賴人為操作,常言道:設備再差,也能以人員的細心補救;設備再好,也無法彌補人員的粗心大意,稱職的畜牧管理員總能克服現場環境的不足,給予動物最好的照顧。

此外,管理員接受專業訓練,掌管動物生活的好壞,十分值得我們給予高度的期待。一旦社會普遍對畜牧管理員的專業、技術與愛心投以尊重的目光,方能吸引年輕世代立志投身畜產業,產業才有正面發展的可能。

管理員進入豬舍,坐在豬的身畔、或為牠進行超音波檢查,牠還能安心呼呼大睡,此堪稱動物福利的極致。一般而言,動物看到人靠近,會本能地躲開,尤其管理員平日為其注射、剪齒、耳/尾處置與抽血檢查,動物對他多半心存恐懼;即便如此,若管理員靠近動物,牠還能安穩睡覺、不感驚擾,那表示該動物與人已建立良好的信賴關係。

前段描述在國外較為普遍;相較之下,台灣大多數的畜牧管理員不會花時間與動物培養感情,若想在動物福利更上層樓,這方面須得向國外借鏡、學習,與動物建立良好的關係。(然而在技術與設備方面,台灣與國外無分軒輊)

六、 動物應享有的五項動物福利

參照英國農業動物福利協會(FAWC)提出動物之五大自由(Five freedoms),動物應享有的福利可區分為下述五項,而且全球論及動物福利,均遵此原則。

  • 免於缺乏營養、飢餓與乾渴之福利。
    • 須同時滿足飽食與營養的需求
  • 免於疾病與傷害之福利。
  • 免於生理上及心理上不適之福利。
    • 環境溫度、濕度控制免除生理不適
  • 免於恐懼與緊迫之福利。
    • 以避免遭人或動物霸凌為首要。
    • 群養動物的緊迫荷爾蒙檢測結果,普遍高於獨居者。蓋因動物區分階級,低階個體易受群養同伴欺凌,飲食、飲水也得看臉色。
    • 獨居短少社交行為的機會,群養又易因階級霸凌造成恐懼、緊迫,營造完美的動物天堂,實屬不易。
  • 自然表現行為之福利。
    • 對經濟動物而言,這是最難達成的。
    • 首先,畜牧場並非自然環境,其次,考量大量生產的飼養管理(容後詳述),不易讓動物能完全施展自然行為。幼貓的吸吮乳頭,雞的高踩棲架,母豬的築巢待產等等自然行為,就畜產業的飼養管理而言,可能無法完全滿足。

上述五項原則係針對動物平日生活的飼養管理;而經濟動物面臨生命終點,也必須制定符合動物福利的做法,人道銷毀或人道屠宰(容後詳述)的發展也極為重要,不容忽視。

七、 如何偵測動物福利?

  • 動物健康?動物生長?
    • 現今用藥技術、飼養管理發達,動物健康狀況良好,不必然心情愉悅;此外,空間限制、環境控制的現代化畜產房舍,可維持動物的穩定生長,但或許無法滿足優質動物福利的要求。
  • 動物生產量?
    • 產量高低與動物福利並無直接關係,曾有一說:集約飼養動物的個別生產力較差,宣稱福利差的動物,產量必然低落,就實際數據觀之,其實未必。
  • 動物疾病、死亡?
    • 飼養動物死亡數高,未必代表動物福利低下;若管理員悉心挑出患病、或有問題動物並將其汰除(這些汰除動物將被計入死亡數),以守護其他群養動物的健康,汰除(死亡數增加)對於整場動物的福利反而有所助益。
  • 觀察動物外表(毛色、掉毛、外觀清潔、傷痕、胖瘦)
    • 從動物外觀著手,是為直接、有效的偵測辦法。
  • 觀察動物環境(溫度、地面、通風、粉塵)
    • 檢視環境是否髒亂、潮濕、舒適,室內是否通風良好,動物會不會因環境因素而打噴嚏、眼睛不舒服,環境是否粉塵量過高等等,這些環境設定的檢查,也十分便於管理員現場執行。
  • 動物行為(刻板、取代、自殘、自淫、打鬥、互咬、異食癖)
    • 動物行為直接反應動物福利的好壞,動物是否有刻板、取代行為,或者其他如自殘、自淫、打鬥、互咬、異食癖(亂咬、吃食顯非食物的物品,以彌補心理層面的不足)等行為,可以直接判斷動物福利之優劣。
  • 生理學檢驗(血液、唾液中之緊迫荷爾蒙)
    • 生理學的檢驗可提供更精準的量化數據,用以判定福利水準的高低。
    • 血液檢查中的緊迫荷爾蒙、白血球數量,唾液中的緊迫荷爾蒙,以及呼吸/心跳數據,其數據準確性或許值得商榷,原因在於獸醫為動物採樣、量測時,動物可能因為驚嚇而影響數據的可信度。
    • 諸多檢測當中,唾液採樣檢查是較不受影響的一種做法,亦即於動物房舍中懸掛棉條,讓動物自行含咬,順勢將唾液沾附於棉條上;或以棉棒悄悄伸入動物口腔取樣,類似的做法較能排除採樣的干擾,可確實量測緊迫荷爾蒙,偵測動物福利的好壞。

家畜福利

一、 家畜不是野生動物

論及家畜福利,首先須有「家畜不是野生動物」的觀念。

野豬體型短、小,長成體重至多80公斤;而家豬經人類育種,母豬長成體重可達200公斤,甚至300-400公斤也時有所聞,兩者差異頗鉅,斷不可將家豬等同於野生的野豬看待。

我們常看到國外農戶將豬養於開放平野的圖像,數十隻小豬圍繞著幾頭母豬,畫面清新怡人;然而,那是刻意形塑的樣板,真實的狀況是母豬身邊僅餘5-6隻小豬,其他的小豬都被母豬壓死了!母豬的身軀碩大鈍重,母豬躺下休息或哺乳時,常有壓到小豬的狀況,待母豬發覺、緩慢起身,小豬已氣絕身亡;反觀野豬身形輕盈靈活,即使壓到小豬,也能瞬間彈起,少有憾事發生。

為避免母豬壓死小豬的慘事,業者特別設計「分娩欄」,國際動物福利標準可接受分娩欄的設置,它與廣遭詬病的「母豬狹欄」不同,不可混為一談。分娩欄的設計可使母豬躺臥的動作放緩,減少瞬間倒臥壓死小豬的機率。

分娩欄周邊因應母豬怕熱、小豬怕冷的天性,於母豬側設有降溫設施,小豬側另設有一保溫的空間,吃完母奶後可進入此溫暖區域休息。

母豬只在分娩前至哺乳期間安置於分娩欄,為期約4週,主要為避免母豬哺乳時壓死小豬,更可以為母豬提供較好的產後照料。

分娩欄的設計在於保護小豬免於母豬重壓,並非用來虐待母豬。曾有學者提出:「母豬壓死親生小豬時,牠心裡不難過嗎?」豬已非野生動物,牠體型大、行動緩慢,不適於自然、野外生活,設想母豬的處境,分娩欄確有使用的正當性。

二、 自然不等同於快樂

相較於備有空調的室內遊樂場,小朋友頂著大太陽,在操場遊戲、玩耍,汗如雨下,或有中暑之虞,不見得比較快樂。

同理,想像母羊在雪地中,掘冰覓食、產誕小羊,小羊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下成長,艱辛無比;又如豬在山頭低頭覓食,看似輕鬆愉悅,其實某些國外飼養做為火腿原料的豬,長至十月齡時,將牠野放至山裡,令其自由覓食,待長成達到目標體重,便屠宰製成火腿,豬在野外餐風露宿、自力更生的期間,應該蠻辛苦的。所以自然不必然能讓動物萌生快樂感。

一般以為放牧的動物自由自在,是動物福利的最佳選擇,而國外慣常以放牧飼養動物,實則源自於土地廣闊的大國農業策略,其中,動物僅為農地經營的副產品,目的在於利用動物的排泄物肥沃土地,用以種植玉米、小麥等主要經濟作物。台灣與大國的狀況不同,台灣短少土地資源,不具備放牧的基本條件。

自由自在之餘,放牧豬也不時有穿戴鼻環的遭遇,鼻環的目的在於限制動物過度掘地、毀壞草原生態,農戶必須考量鼻環的穿戴時機,原則上須對牠施以適度限制,但不致讓牠因長時間穿戴鼻環而影響其生活品質。

三、 台灣畜牧的重點:為動物降溫

國外也將家畜飼養於室內空間,房舍地面佈滿稻草等墊料,看起來動物躺臥軟墊,十分舒服。因此,曾有人建議台灣政府應模仿國外,為豬舍鋪設墊料,改善養豬條件。此殆為盲目模仿,原因細述如下:

歐洲畜牧業的重點是如何為動物保暖,然而,地處熱帶、亞熱帶的台灣畜牧業,則聚焦於為動物降溫,想方設法讓動物涼快。台灣養豬業者多半讓豬睡在水泥地上,而且一天三次為牠沖涼降溫,否則牠將食難下嚥。

墊料的優點在於保暖、滿足動物築窩的想望,以及讓動物啃咬墊料、並於其間翻翻找找,排遣百無聊賴的生活,此適合高緯度的溫帶、寒帶國家。台灣絕不適合以墊料養豬,首先,動物必感奇熱難當,其次,殘餘墊料難免放流至污水區,現有的污水系統將難以處理。

國家的地理條件不同,風土民情、飲食習慣不同,在在影響畜牧業飼養動物的方式。全盤抄襲國外的方法,不必然有效。

台灣最普通的開放式豬場,以欄柵分區飼養,同區內群養的豬可彼此交流、玩耍,場內以電扇涼風吹拂,並設有讓豬游泳、戲水的水池;幼豬飼養區則設於室內,備有冷、暖氣,供應飼料、飲水,諸多同伴同住滿足其社交需求。此外亦有進階的室內養豬場,設有冷、暖氣等環境控制設施。

四、 「豬隻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」

基於如題文件,針對消費者所關切豬的福利問題,概述如下:

  • 剪尾
    • 須於1日齡當日完成;
    • 剪尾的目的在避免群養小豬互咬彼此的尾巴,
    • 因應不剪尾的人道訴求,業者須從事相關技術開發與配套的管理模式,讓小豬轉移目標、不互咬尾巴,其實這是頗具難度的技術。驟然不剪尾,而未制定任何有效之配套管理,可預見的是動物互咬、血淋淋的慘烈畫面。
  • 剪齒
    • 須於1日齡當日完成;
    • 小豬性喜咬嚙,尤其與其他小豬搶食母乳的時候,母豬一般有12-17顆乳頭,每個乳頭的供乳量不一,每隻小豬都想搶乳量最高者,為了搶食,小豬的表現看來十分兇悍。
    • 小豬甫出生,嘴裡便長著如野豬獠牙的犬齒,若不剪除,常有小豬爭吵互咬、或咬傷母豬乳頭的血腥畫面。剪除小豬的犬齒,是為了保護母豬,也保護小豬們。
    • 或有消費者認為剪齒不人道,業者因而開發改善的作法:使母豬的泌乳量增加,讓小豬不虞匱乏,便不會有打架爭搶的行為;或研磨鈍化小豬銳利的犬齒,也是一般可接受的替代方法。
  • 去勢
    • 須於出生後7-10日內執行。
    • 去勢的目的,在於去除豬肉的某種氣(騷)味;反之,若消費者普遍能接受此味道,畜牧業者便無須為小豬去勢。
    • 國外出產的豬肉常有某種怪異的氣味,這可能來自於未去勢公豬分泌的費洛蒙;此外,豬長年躺臥於沾染糞尿墊料上,導致氣味存留於豬的皮膚裡,也可能影響餐桌上豬肉的風味。
    • 目前除了歐盟,其他國家(例如美、日、韓等)皆對豬執行去勢手術。
  • 離乳:給予充足母乳,小豬不得於21日齡前離乳。
  • 母豬禁止常態使用狹欄
    • 母豬長期置身於狹欄內,只能站、躺,無法迴身或做其他任何動作,故歐盟於2013年起禁用母豬狹欄,但其他國家並未下令全然禁止。
    • 狹欄外掛有母豬的履歷吊牌,詳細記載牠的親代、生殖、營養供應等諸多資料,便於精準的飼養管理,因應台灣土地資源有限,該法確有經濟效益。
    • 如果我們想提升母豬的動物福利,提供牠較大的生活空間,必須克服母豬打架、流產,以及因互動引發的受傷、跛腳等問題。例如:母豬軀體龐大,若有相互輾壓或騎乘動作時,母豬極有可能跛腳,一旦跛腳便無法順利完成後續的生產任務,只能汰除。
    • 為降低前述母豬受傷的風險,必須改易現場飼養管理的方式,其中必須增加3-5倍的生活空間,現場從業人員的人力、工時也必須調升,方可有效管理。如此勢必提升生產成本,若消費者能接受售價調漲,業者才能落實具體的改變。
    • 台灣某些業者採用「自由狹欄」,狹欄設計一可自由進出的出入口,並非如傳統的閉鎖式狹欄,自由狹欄之外尚有廣闊的活動空間。就現場觀察得知,母豬似乎喜歡此狹欄,牠們會自主地進入欄中,或休息、或躲避其他同伴霸凌。
  • 生活環境豐富化
    • 豬平日生活單調無趣,常有胡亂咬食、吸吮的惡癖,例如咬同伴的耳朵、尾巴,吸吮同伴的包皮等,造成豬的生理傷害。改善之道,除了增加生活空間、提供充分營養外,尚須豐富化其生活環境,例如:提供玩具或運動場地。
    • 懷孕初期的母豬若與其他豬群養,常有打架、流產的狀況,故而提供狹欄供母豬安胎,為期約一個月,生產後再轉回群養的欄舍。

五、 神豬議題

神豬過度餵食的議題一直頗具爭議,原因在於宗教、民俗、文化的法律位階一向凌駕於動物保護,相互牴觸時,依法動物保護相形見絀,動物須得讓位於人,此非從動物權、物種平等的視角,而是單就法律、社會的現況而言。如穆斯林依其宗教教義,動物屠宰不可先將動物致昏,須在動物神智清楚的狀態下執行,這是宗教凌駕於動物保護的另一實例。

餵養神豬以長管灌食,曾遭動保人士點名、撻伐,其實神豬體型大、懶得動,所以得用管子伸入他的口腔,餵以軟質食縻,方便大神豬進食;但此處並非將管子伸入牠的喉嚨灌食,因為神豬過胖導致心臟十分脆弱,如果管子探入喉嚨,勢必引發牠本能抗拒,神豬過度激動極可能讓心臟不堪負荷而猝死。

神豬過度餵食或許不值得鼓勵,但斷不可落入動保迷思,罔顧科學與事實。

六、 「牛乳友善生產系統定義與指南」

牛乳友善生產的重點,羅列如下:

  • 不得於8週齡之前離乳
  • 「去角芽」須於3周齡內執行
    • 牛角長成後,牛可能用它來攻擊同伴、甚至飼養人員,故須於幼時去其角芽,破壞其生長點,免生牛角。
  • 去勢須於2月齡前執行
    • 以橡皮筋束縛睪丸,或以夾具破壞其輸精管與附近血管,令其睪丸萎縮。過程必然讓動物不舒服,若消費者能接受未去勢動物產出畜產品的異味,去勢作業當然可以廢止。
  • 提供牛床
    • 軟質記憶床墊
    • 牛床設計的好壞,可以動物使用率來判定,若牛不願躺在床上,或躺一會兒就離開,那麼該床不符合規範。
  • 疾病防治:乳房炎、蹄病與代謝病

七、 「母牛帶小牛」的迷思

我們常見「母牛帶小牛」的圖像,但依據畜牧知識判斷,該牛必然不是專供產乳的乳牛。為什麼呢?

首先,乳牛經人類育種,乳房與產乳量奇大無比,台灣生長的乳牛,一日產乳量為20-40公斤(國外可高達60公斤);其次,小牛單日食乳量僅4公斤左右;再者,小牛的生理機制沒有飽足感,不會萌發「吃飽了!不能再吃囉!」的意識。

綜合上述,乳牛產下的小牛,一出生必須強制與牛媽媽分開,不能讓小牛直接自乳牛身上吸食母奶,否則牠必然吃到撐死為止。

乳牛不是野生動物,已無法回歸野外、自然的生活型態,乳牛產下的小牛再也無法留在母親身邊,必須與母親分離;取而代之,畜牧業者必須充任母職,留心供應小牛充分的營養,提供小牛舒適、安全的生活環境。

八、 牛鼻刺的迷思

坊間曾流傳「為小牛穿戴牛鼻刺,不讓牠吃母奶,極端殘忍!」的言論,真是如此嗎?

首先,今日的牛鼻刺設計,無須貫穿鼻中隔,僅為一適度夾緊的機制;其次,牛鼻刺只為少數有異食癖的牛穿戴,在牠胡亂吸吮他牛乳房時,他牛可感覺刺痛、趕緊逃離,這並不止於小牛,某些大牛也可能有此癖好,須得適時為牠穿戴,保護其他正常的牛,免於受傷或感染乳房炎;再者,乳牛產下的小牛,根本沒有機會吃母奶(如前段所論),並不存在穿戴牛鼻刺的問題。

少數惡癖的牛才須穿戴牛鼻刺,就台灣而言,罕有使用的機會。

九、 推動人道飼養的建議

  • 起步階段,鼓勵「平行生產」
    • 平行生產,意指同一畜牧場中,部分產線改以人道飼養,提升動物福利,部分仍維持原本的慣行飼養,兩者同時在畜牧場中進行生產。目前許多投入人道飼養的業者,都從平行生產開始。
    • 然而,動保團體強力質疑平行生產存在畜產品互混的可能。
    • 慣行與人道飼養,兩者間差異甚鉅,設想將一畜牧場的飼養設備全數翻新,場主普遍會認為過於冒險而猶豫再三,心想若無法順利轉型、或期間遭遇任何不可抗力的困難,那將嚴重影響全場員工的生計。
    • 平行生產,並落實審慎區隔、產品溯源管理;一旦人道飼養能順利施作,而且產品獲得消費市場支持,場主進一步再擴大人道飼養規模,這樣的推廣模式較能獲得業者認同。
    • 其實動保團體質疑產品互混的問題並不合理,如果業者無良,他無須投資轉型為人道飼養,只要向其他畜牧場購買、混入,何須大費周章呢?
    • 萬事起頭難,先試水溫,越熟悉就越大膽改變。
  • 提昇消費者對人道產品之需求與「願付價格」
    • 消費者得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購買人道飼養的產品,否則,業者投入的金錢、人力如何回收,又如何再持續生產呢?
  • 跨國連鎖超市、食品業、餐飲業對全球消費者的承諾問題
    • 例如麥當勞承諾:自2017年起,全球門市須使用非狹欄母豬所產出的肉豬。然而,截至今日承諾尚未兌現,台灣未能實現的原因,在於非狹欄母豬的在地飼養量,不足以供應麥當勞的需求。(難道要進口美豬嗎?)
    • 其他畜牧大國的土地資源豐沛,豬放牧完全不成問題,足以供應麥當勞的需求;但台灣的狀況絕不相同。
    • 跨國企業訂定的動物福利規範全球一致,但各國的畜牧產業發展條件並不相同,該當因地制宜,發展適合在地、各方平衡的人道飼養模式。

(文章整理自2022.04.18廖震元博士線上講座內容,刊頭圖片由高雄市動物保護處提供)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