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At the fork》紀錄片解析之一

紀錄片首先從肉食習慣與農場動物庇護所帶出「動物做為食物」的問題所在,藉由走訪現代化、傳統小型農場與理念型另類豬場,呈現多元的經營樣態,凸顯農場動物與人員面臨的困境,以及場主因應問題的處置態度。

《At the fork》製片緣起

紀錄片《At the fork》由約翰•帕波拉(John Papola)掌鏡拍攝,2016年於美國發行。

帕波拉成長於美國的義大利裔家庭,家族成員眾多,他們熱衷於每年夏天舉辦的「肋排嘉年華」(Ribfest)活動,喜愛培根、火腿、肋排等肉食;但是,帕波拉的妻子麗莎(Lisa)卻是一名嚴謹的素食主義者,關懷動物的生存處境,十多年來,麗莎反覆邀請他靜下心、好好審視自己選擇的食物。

終於在某個盛宴飽足之後,擁有影片攝製專長的帕波拉,下定決心以影像做成紀錄,進而探索餐桌上的食物議題。

帕波拉在麗莎的陪同下,踏上農場參訪之旅,期能親身會見動物,並向畜牧從業人員討教;追索那美味的肋排,究竟通過如何的歷程,才能躺在眼前的餐盤上。

旅程中,帕波拉夫婦關懷動物處境、關切食物得自何處,領會食物生產實為人類文明化的手段;亦觸及基督教的管家倫理,並非僅止於支配動物的權柄;進而基於動物生來本有情感與感覺的事實,肯定持續改善農場動物福利的必要性。

循著帕波拉夫婦的旅程,後續將逐一描繪他們親臨農場,認識人們飼育動物做為食物的歷程;而本於如此的認識,餐桌前,手持刀叉筷匙的一瞬,我們或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。

農場動物庇護所 「動物寓所」:
雞、豬、牛等同於農作物?

「動物寓所(Animal Place Sanctuary)」奠基於1989年,座落於美國加州境內,是美國建立最早、規模最大的農場動物庇護所,位於舊金山東北方、約兩個半小時車程的山區小鎮,專注於農場動物的救援、安置、永久收容,並涉足農場動物相關的教育與立法事務。(https://animalplace.org/

帕波拉夫婦的農場踏查與紀錄片拍攝之旅,來到動物寓所,這是他們生平首次造訪。眼前迎來身軀碩大、步態輕盈的達許,當時牠來到庇護所約莫三個月,是信賴人類、溫和、友善的肉豬,牠將會一直住在該庇護所,度過生命最終的一或兩年。

受訪的動物寓所工作人員提及:在利用動物或農場動物之際,對生命的尊重,是她所信奉的理念與目標;此外,她稱呼雞、豬、牛為農場動物,在於強調牠們就像農場所種植玉米、小麥等作物一樣;而且今日人們與這些動物個體之間,已產生巨大的斷裂,原因在於:除了牠們躺在餐盤的模樣,人們少有機會去認識牠們,因而也不易把牠們視為活生生、有感情、會思考的生命存在。

其實,達許的眼睛,與我們人類的眼睛十分相像──這是帕波拉撫摸達許、近身觀察後的驚人發現。

動物寓所的教育中心也陳設農場常用的工具、器械,其中包括「母豬狹欄」;進而設有一模擬狹欄,讓人得以站立之姿,單獨局限於狹欄內,體驗母豬孕期的感受。帕波拉親身嘗試,他在狹欄內無法蹲下、側身、轉向,或許只能像母豬一樣,咬住眼前的鐵欄杆,他感嘆:難道這就是吃豬肉的代價嗎?也許是我太美味了。

「母豬狹欄」是豬的產殖系統,母豬一生大半在此度過,這裡是混凝土地面的室內環境,母豬懷孕期間將被限制在此一狹小欄內,基本上,農場設有許許多多的狹欄容納母豬,生產群群落落的小豬,也產出數量可觀的豬肉,但該系統的設計,在市場競爭的考量下,並未讓母豬有轉身的空間。

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動物科學教授葛蘭丁女士(Dr. Temple Grandin)聲稱:「母豬狹欄必須汰除,諸多調查報告顯示:消費者無法接受這般強加給豬的束縛。就像搭乘長途航班,如果不容乘客起身、也不許在走道上行走,我能想像自己的膝關節會有什麼感覺!」

印第安納州 雷格喜農場:
動物福利水準與消費者願付價格的連動關係

現代化農場的養豬方式確實引發爭議,究竟農場從業人員對母豬狹欄的看法為何?帕波拉來到位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「雷格喜農場(Lagacy Farm)」,那是一座現代化、高科技、開放參觀的養豬農場,每年約飼養八萬頭豬,擁有專為豬打造、屋頂高脁的大型室內房舍,中央高處設有一訪客玻璃屋,可俯瞰豬舍裡人與豬的一切。

農場總裁迪克里居(Malcolm DeKryger)開宗明義,聲稱農場的首要任務在於:為2,400頭動物提供生命所需的系統化環境控制,而如此作法可回溯至現代化農場設置的核心理念;試想在戶外養豬,尤其是同時飼育大量的豬,雖然豬享有偌大的活動空間,但天候、疾病、受孕等諸多狀況的掌控,將會遭遇極大的困難。

母豬狹欄的設計,便是在如此大量生產的背景下誕生的;母豬在受孕至斷奶後七日的期間,須受限於母豬狹欄內,方便農場管理,避免發生流產、壓死小豬等意外;而該農場員工也認為:農場管理有助於豬的安穩生活;但若消費者期待農場改變飼養方式,他也樂於遵從。

迪克里居聲稱:他願意理解並回應消費者對養豬方式的期待,只要消費者能支付生產所需的費用。

2016年,雷格喜農場回應消費者的訴求,啟動「電子式母豬餵食系統」(Electronic Sow Feeding Station,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Zkl1_wY-fQ)的測試,目標以開放式的圍欄,取代舊有的母豬狹欄。

迪克里居似乎有虔敬的基督信仰,他自命農場的天職在於照養動物的管理權柄,面對豬的一生,他盡職地為牠們祛除緊迫、供給食物、照料營養、協助牠們繁衍,並照顧仔豬。但是他也誠實地指出:將人類特質投射在動物身上,想像牠們有類似的心智、聲音與靈魂,並非明智之舉,如此會影響農場人員的工作情緒與士氣;而他堅信人確實在支配動物、並負有管理動物的天職,而動物生而為了滿足人的需求,如此盡職管理/滿足需求的緊密關係,正是讚美上帝的最佳體現。

雷格喜農場以善盡牧者天職為己任,在消費者主導的市場中,亦能回應訴求、找尋「母豬狹欄」的改善方案,但也強調消費者必須面對可能的價格提升。

愛荷華州 小農豬場:
低價市場導向與畜牧經濟規模

相較於大規模、高科技的雷格喜農場,小農面對此等競爭壓力,究竟能何去何從?該擴大生產規模、與之較勁?或是索性退出市場?

導演造訪戴維•史儲瑟斯(Dave Struthers)的農場,場主還身兼愛荷華州豬肉生產者協會總裁,關於豬肉市場的競爭壓力,他掌握了第一手消息。

據史儲瑟斯透露:衡量農場的生產成本與市場價格,每隻豬的利潤約7美元,7美元僅能讓你繳付支出帳單,絕對無法讓農場更換樓地板或新建欄舍;他帶領帕波拉夫婦參觀他的豬舍,此豬舍建於1969年,一直都做為繁衍生殖的產房(farrowing house,母豬受孕、生產、授乳的欄舍),未曾變更。帕波拉夫婦欣喜地抱起小仔豬,而總是面容愁苦的史儲瑟斯,似乎感染些許歡欣之情,臉上露出稍許放鬆的表情。

接下來,導演帶領我們目擊農場人員為仔豬注射鐵質營養針,避免缺鐵性貧血(母乳獨缺鐵質);另外,在間歇的嚎叫聲中,工作人員無聲地為仔豬剪尾。史儲瑟斯個人認為這些操作並無誤失,而開放參觀只徒增觀者腦補,對農場恣意添加個人偏見罷了。

仔豬約一個月大便移往其他欄舍,與母豬分離;而直至送往市場之前,牠們都住在這幽閉的室內空間;也因此當牠們長成、被選定、遭驅趕至室外的運豬車時,戶外的天光讓牠們裹足不前,在喝斥聲與電擊棒的迫促下,好不容易才把車室塞滿動物。

史儲瑟斯表示這樣的場面曾讓他的內心掙扎多年,而如今他已能坦然。

於運豬車開往屠宰場途中,史儲瑟斯告訴帕波拉:他曾經一賣豬就賠錢,賣得越多賠得越多,但只有賣豬才是他贏得收入的唯一方式,而他已厭倦長年借貸、負債的生活;因此他只能控管員工人數,運用既有設備,盡其所能戮力生產。最後,他喃喃自問:我能稍稍趕上時代潮流?不再這麼辛苦嗎?

農業工業化的潮流席捲全球,從業人員經年累積的知識、技術與研究,造就這大量生產的結果,而隨之而來的低廉價格,讓多數消費者難以抗拒;但是,小農一定得擴大生產規模嗎?除了如同史儲瑟斯愁容滿面的因應策略(他忙得只能一邊工作、一邊接受訪問),小農還有其他的選擇嗎?

愛荷華州 貝克小路有機農場:
依循動物習性的小農管理策略

某些傳統小型豬場面對大型、先進豬場強大的競爭壓力,只能勉力維持運作,完全無法為動物福利多做點什麼;而同樣在產豬大州的愛荷華,「貝克小路有機農場(Becker Lane Organic)」場主對於農牧、食物懷抱著不同的想法,跟隨導演的鏡頭,我們將看到全然不同的農場景致。

場主玖德•貝克(Jude Becker)宣稱農場採行「戶外」畜牧系統,所謂「戶外」意指動物生長於生機盎然的草場,或是備有大型戶外空間的欄舍,而且動物每天都能長時間在戶外活動。

建構有機戶外農場,源自貝克對於食物的深層思考,他自認這是調和多方衝突理念的均衡產物。

首先,戶外飼養首重溫度調節。天熱,豬會在泥地打滾或躲在濃蔭下;而天冷,牠會設法窩在自己的巢穴裡。農場便依循豬的自然行為、打造牠的生活環境。

其次,貝克為農場的公仔豬進行去勢,他坦承去勢的畫面讓人聯想到「摧殘小動物」,似與農場高標準動物福利的形象有違;但這是他深思熟慮的決定,去勢的原因有二:提升豬肉品質、控制農場的公豬數量。

貝克以販售豬肉的商人自居,並設法落實他對畜牧、食物、人與動物關係的哲學,因而造就他對豬肉品質與農場經營的獨特作法;但他也承認這只是特例,並不適合工廠化的大量生產。

再者,他為農場的母豬進行人工受精。母豬發情時,牠會站著不動(Standing Heat),而且容許農場工作人員(或公豬)站在他身後;只要掌握此等母豬的天性,農場無須母豬狹欄,也能為母豬授精、繁殖下一代。

貝克對於農場經營有其獨特的堅持,搭設高動物福利的天花板;但在消費者對肉品美味的要求下,基於生意的成交,他也採行必要、但或許殘忍(去勢)的作為。

最後,他強調:能確保獲利的公司,方能決定食物的內容與趨勢;而不管你對這些公司的觀感如何,他們必然會回應消費者的訴求,所以消費者必須以購買行為投票,這驅動所有關於食物的一切。當然,貝克小路有機農場或自有其不同的經營取徑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