酪農對乳牛殘忍嗎?

2020年歲末,《New York Times》以〈酪農對乳牛殘忍嗎?〉為題發表專題報導,秉此問題意識,鋪陳各方的觀點與作為。文中提及:

美國在四十多年來,牛乳需求量下降40%,值此發展脈絡,動權團體持續指謫乳牛人工授精、母子分離、獨居欄舍、牛角毀壞、牛尾剪除等非人道作為,甚至仍不時傳出牧場虐牛的影片;另一方面,亦有許多酪農業者以悉心照護乳牛自豪,彼此發展甚為親密的人牛關係,並修正飼牛的慣行農法,甚至經營有機、友善的牛乳生產事業;而介於上述兩造之間,動物福利科學家則默默進行各項實驗計畫,試圖為乳牛福利的改善,找尋符合科學驗證與經濟法則的支持。

報導以加拿大動物福利學者馮・凱澤琳珂(Marina von Keyserlingk)的專業意見做結:

  • 酪農業並非有著非人道的本質,而是業者負有持續改善乳牛生活的責任,亦即業者須重新審視慣行農法;
  • 業者若無視此動物福利需求的呼聲,將迫使消費者遠離酪農製品;
  • 今日,畜牧業的最大挑戰,在於人們可依循個人的價值觀決定自己的食物;
  • 人們並不認為農場可以在一夜之間改變,但期許業者能提供乳牛合理的美好生活,即便乳牛的一生並不算長。

2019年,台灣針對乳牛福利的議題,動權團體、酪農業者、畜牧學者之間,也曾激起熱烈的對話,並計劃訂定乳牛優良動物福利規範,台灣的狀況與《New York Times》報導的側重點容有不同,但相同的是動權團體、酪農業者、畜牧學者三方互動的緊張關係,來自美國的訊息或有可資借鏡之處。

動權團體觀點

美國動權團體Animal Outlook總裁曾明言:「或許某些牧場的作法較不殘忍;但世上並不存在所謂『零殘忍的牛乳』!」

歸結動權團體抗拒酪農的理由如下:

  • 乳牛須反覆人工受孕,以遂行泌乳的任務;
  • 乳牛懷孕生產,新生小牛須立即與母牛分離;
  • 小母牛須隔絕飼養於獨居欄舍;
  • 小母牛於八週大時,須遭受破壞頭部角芽(horn bud)的處理;
  • 小公牛則運往小牛肉牧場,最後成為如漢堡肉的製品;
  • 乳牛終其一生幽禁於水泥地面的欄舍;
  • 雖然乳牛的壽命約20歲,但當泌乳量下降時(約4至5歲),便得將牠送往屠宰場;
  • 虐牛事件:2019年10月,仍有動權團體拍攝並流傳業者於牧場虐牛的影片,業者雖提出辯解,但仍難以破除大眾對虐待動物生命的疑慮;

其實,牛的DNA與人類有80%雷同,牠擁有絕佳的嗅覺、寬廣的視野,還是泅泳的能手;牠與我們家中的毛小孩一樣,一天當中有10-12小時是躺臥著,其中4小時在睡覺;此外,牠與馬不同,無法以站立的姿勢睡覺。讚頌牛的美好生命之餘,Animal Outlook鼓勵消費大眾,以植物性乳製品替代牛乳。

酪農觀點

自二十世紀後期動物保護運動啟動以來,美國社會逐步認同動權觀點,接納植物性乳製品,相較於1975年,今日的牛乳需求量大幅下滑40%,酪農牧場短少30%;面對如此景況,業者無不戰戰兢兢、確保收益。

國家牛乳製造者聯盟(National Milk Producers Federation)正面回應廣大消費者的期待,對旗下酪農業者,推行動物福利改善工程,諸如:提高獸醫出訪牧場的頻率,對第一線牧場員工定期施行人道飼養教育,揚棄剪除牛尾的舊習。

目光移轉至個別牧場:首先,奇騰丹牧場(Chittenden’s farm)主人強調自己對牧場乳牛的責任,致力確保牠的一生免於受苦;他們耐心地以奶瓶餵養新生小牛,而且懷孕母牛也常探頭舔舐牧場人員,互動親密。他們面對動權團體的監督,倍感壓力,但仍深信受到良好照顧的乳牛,才能產出大量的牛乳;對於「不快樂的牛將生產劣質牛乳」的說法,牧場主人認為那是過度誇大的想像。

其次,霍桑谷牧場(Hawthorne Valley Farm)生產有機牛乳,一反牧場營運舊習,牧場主人保留乳牛的頭角,聲稱頭角上的環形紋路可辨識年齡;此外,牧場母牛可親自照顧新生小牛,母牛得以一整個下午舔舐、按摩小牛(https://reurl.cc/e9978x),不必忍受母子隔離;並允許牠們於草地上,感受清新空氣與溫暖日照。該牧場的經營模式並不易複製,因為有機牛乳價格不菲,目標僅限一小撮的消費市場。

美國牛乳的消費生態,逐步更易酪農的經營模式;而台灣的牛乳消費量仍逐年增加,也許我們應該從了解我們喝的牛乳做起吧!

動物福利學者觀點

美國社會逐年認同並接納替代性的植物乳製品,其中重大的轉折,源自動物福利學者的科學研究成果;而驅動學者研究的問題意識,大致可區分為以下三者:

  • 乳牛終生禁錮於室內環境,牠們因此不快樂嗎?
  • 新生小牛與母牛分離所造成的痛苦,可進行量化評估嗎?
  • 針對改善乳牛生活的作法,可否就動物福利科學而言,滿足乳牛健康的需求,避免乳牛受苦;同時於經濟層面,確保牧場的營運呢?

以下列舉幾項動物福利實驗的成果,或可讓我們更加瞭解乳牛,瞭解牠為我們生產牛乳的過程:

  • 實驗一

於牛舍出入口,設計一加重量的旋轉門,用以觀察懷孕乳牛是否願意留在環境控制的牛舍,吃食牠喜愛的食物;或是推門外出,到草地覓食。實驗結果顯示:乳牛外出取決於天氣,牠們避免於雨天或下雪天外出;此外,他們多在夜晚時分才走出戶外。

  • 實驗二

較諸獨居欄舍,同住的小牛是否有較佳的學習能力?實驗結果肯定上述的提問,此外,同住也使小牛少生畏懼,有利於牧場管理。(https://is.gd/I8ucKR

  • 實驗三

利用如實驗一的加重旋轉門,證實乳牛喜愛搔癢的鬃毛刷輪,不下於新鮮食物;雖然,刷輪要價不菲,此實驗結果促使許多牧場願意投資添置此設備。

動物福利科學的實驗結果,確實帶動畜牧業的改變,例如:多頭乳牛同住一欄舍,揚棄獨居的傳統作法;而割除牛尾也經實驗證實毫無衛生、健康的助益,維持牠的尾巴,反而有助於牠趕走蠅蟲;另外,於去除牛角的操作中,也開始施以緩解疼痛的藥物。

動物福利科學以實證取徑,揭櫫乳牛生活的點點滴滴,為改善慣行農法,追求牠的美好生活,指出明確的道路,在動權團體的訴求與酪農業者的經營之間,尋求可能的平衡。

參考資料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