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為人知的食用血秘辛

屠宰業採用衛生收集血液作法以前,當時那些混有糞尿的禽畜血液食品,是否只要加熱煮熟就沒有食安疑慮了呢?

廖博首先強調:消費者沒有必要把糞尿吞下肚;其次,即便經過高溫蒸煮處理,那些糞尿污染的食品仍然存在可能的風險。若不限定於食用血液,新型非洲豬瘟病毒、狂牛症病原是無法加熱去除的;尤其強調提升口感的舒肥(真空低溫)烹調法,更無法確保不潔、受寄生蟲污染肉品烹調後的食品安全。

因此只要成本與技術面許可,食品生產過程應該盡可能維持清潔、衛生,方可避免未來可能的食安風險;否則,一旦爆發食安危機,便得耗費更多資源補救。例如:近年日本因存在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問題,便得祭出更為嚴格的管制措施,方可維持生吃牛肉的飲食習慣。

繼前次講座談論台灣屠宰業收集血液作業進化、邁向符合衛生規範的歷程,此次將討論收集的禽畜血液如何加工製成「水血」、「米血」等食品。

食用血的營養

人體所需的鐵質,約有5%自食物中攝取,且建議每日攝取量為5毫克。而直接食用家畜血液,是人類補充體內血液成分(如鐵質)最方便、有效的辦法。

以豬血為例,每100克豬血含有蛋白質19.2克、鐵44.9毫克;它比瘦肉(10-17g/100g)的蛋白質含量高,也遠比豬肝(22.6mg/100g)含有更高的鐵質。液態的豬血反而比固態的肉品含有更高白質或鐵質,可謂相當營養的食材,有貧血困擾的朋友可以考慮多攝取禽畜血液食品。

「水血」與「米血」

台灣的血液食品可分為「水血」與「米血」兩種。

台灣消費者偏愛鴨血,但是本地飼養的鴨並不足以應付鴨血的市場需求,而過去所謂的鴨血常混入豬血、雞血或鵝血,因此,近來為了讓食品的名實相符,混合血液食品通稱水血,除非該食品確實只含有一種動物的血液,才能在商品名稱冠以個別動物之名。

消費者普遍認為鴨血的口感較優,但是以食品加工技術的角度看來,混合血液亦可透過濃度、添加劑的調整,直逼鴨血的口感。

水血的生產製程,首先須將水混入禽畜血液,若非如此,純血凝固會呈現纖維狀,口感很柴;適當調配的血液濃度,方能造就水血食品的水嫩口感。如同豆腐也是控制其中的水含量,創造出嫩豆腐、老豆腐,以至於凍豆腐等不同的口感層次(凍豆腐不含水)。

米血係將米添加至禽畜血液中,進而蒸煮而成。

如何購得安全的食用血,以超市中有品牌標示、密封包裝者為首要,因為超市會做基本的品質把關;其次,品牌背後代表其有合法的製造商,一旦有任何疑慮,才有責任歸屬或往前溯源的可能;再者,有能力做到密封包裝的食品廠,一般而言都必須遵守食品加工的相關法規。當然傳統市場另有散裝的水血產品,可能也同樣來自符合規範的食品廠,消費者須得詢問攤商、確認其來源,方可安心購買。

如何購買安全的血液食品,「多問」絕對是不二法門,直接詢問老闆「它從哪裡來?」「來自哪個工廠?」「是否有工廠登記?」如果老闆一問三不知,久而久之,他會心生恐懼,必然會設法取得相關資訊、或來源清楚的食品,以回應消費者的需求。總而言之,消費者有權利提問,而如此提問是促成食品產業改善的原動力。

「食用血」與「飼料血」

數年前曾爆發飼料血流入消費市場、導致消費者誤食案例,究竟飼料血與食用血的差異何在?。

食用血的生產與加工方式,存在法定的食品衛生安全規範,首先,血液收集須防止污染,避免污水、糞尿、羽毛混入;血液需冷藏儲存,避免細菌滋生;血液收集須做批次管理,製程前端先行血液收集、分批儲存,製程後端獸醫師進行疾病檢查,若發現屠體異常,相對應的血液必須整批廢棄,不得食用。

廢棄的血液,或直接排入污水處理廠,或收集、製成飼料血。通常不合格、或有疾病、污染疑慮的血液,進行高溫殺菌處理,並製成粉狀的「血粉」,做為飼料(或肥料)使用。血粉含高蛋白,可餵養豬場中提早斷奶的仔豬,營養價值極高。

血粉雖已殺菌,因口感不佳,仍不具食用價值;又因無須考慮口感,因此在製程中也沒有添加抗凝血劑的必要。

總之,食用血與飼料血(或非食用、廢棄血液)最大的不同在於食用血須滿足衛生收集的要求,並考慮食品口感,使用適當的添加劑;飼料血則無需考量前述規範或需求,僅需高溫、製粉處理即可。

水血製作流程

依畜產統計,台灣一年約屠宰3,000萬隻鴨,5隻鴨約可提供1公斤的血液,所有水血產品中僅有一成左右是純鴨血。

目前似乎短少可資說明鴨血具備特殊營養或療效的科學證據,加上鴨血量不足,因此台灣並不存在生產純鴨血食品的正向條件。目前市面上都以「水血」通稱米血以外的食用血產品(無論是多種動物混合血液、或單一動物血液食品)。若稱為鴨血者,則食品內容必須是純鴨血。

水血製作流程,首先加工廠取得自屠宰場收集的禽畜血液,並於加工廠完成下述步驟:

  • 儲存與運送
    血液於屠宰場低溫儲存時,須添加抗凝血劑,避免血液凝集(凝集的血液無法進行後續加工);其後,以攝氏4-7度冷藏運送至加工廠,在進入加工製程之前仍須維持低溫冷藏,並持續攪拌。
  • 注模、調和成型
    • 將水與血依適當比例注入不銹鋼模碗中,並依該批原料的血液性狀與產品需求,注入必要、適量的合法添加劑,例如:消泡劑、抗凝劑、鹽(鹽、水比例與成型有關)、香料、調味劑或食用纖維。
    • 米血則需再加入米,其餘製程與水血相同。
  • 水煮、蒸煮
    • 水煮製程:在適當的血/水濃度與高溫的條件下,模碗中的液態原料血一傾倒入高溫水煮鍋時,便迅即凝固成形,隨後在鍋中緩慢煮熟。
    • 蒸煮製程:以攝氏300度的高溫蒸汽蒸煮,過程中液態的原料血便於模碗中凝固成形。
  • 包裝、出貨
    • 蒸煮完成的水血,置放入大塑膠袋,混入些許水,送至傳統市場販售,或交由餐廳、團膳,作為原料血的食材。
    • 或將水血定型包裝,產出小盒包裝的水血產品,供零售販賣。
    • 出貨:運送、儲存,一應皆須冷鏈處理。

製程中的其他衛生要求:

  • 儲存桶為不鏽鋼材質,方便清洗、消毒。
  • 自儲存桶輸送至加工製程之間,需添加過濾程序,濾除雜質。
  • 製程中的設備必須時常清洗、消毒、晾乾,否則殘留的血液材料一旦腐敗、滋生細菌,奇臭難當。
  • 製程設備需選用食品級材料
  • 調和定型用的碗形容器均為不鏽鋼材質,並定時消毒、維持清潔。

消費者瞭解食物的生產流程是食農教育相當重要的部分,對於消費者自身權益與畜產業發展兩者之間的良性平衡,也至關重要。

水血添加劑

一般市售水血產品常用的添加劑,如下述:

  • 抗凝血、改善質地的添加劑:如磷酸鹽、檸檬酸鹽(兩者皆可抑制血液中鈣與血紅素的結合,可控制血的凝結)。
  • 消泡劑:血液於儲桶中需長時間攪拌以避免凝固、維持均勻,而攪拌容易產生氣泡,消泡劑一方面可促進均勻混合,並能抑制氣泡產生。(水血中的氣泡會影響食品的口感)
  • 改善質地、口感,促進定型的添加劑:如羧甲基纖維素鈉等食用纖維。果凍、軟糖亦有添加此類材料,可以增加Q彈口感。
  • 不得添加非法的防腐劑。

從珍惜糧食的角度而言,善加利用食用血有其正面意義,事實上它也具備絕佳的營養價值,對改善貧血有很好的效果,若無端將它廢棄實為可惜,尤其在食用血產品從屠宰、收集、乃至加工的衛生條件逐年提升的今日,水血、米血確實是值得向大家推薦的美味食材。

註:磷酸鹽有抑制細菌、尤其是肉毒桿菌(15克可毒死全人類)的功效,而蔬菜的磷酸鹽含量為公告食品添加量上限的70倍,消費者無須對磷酸鹽莫名恐慌,合於法規的添加量確實有助於維護食品安全。

(文章整理自2022.03.21廖震元博士線上講座內容)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