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At the fork》紀錄片解析之二

生產力掛帥的集約飼養、甚至某些忽視動物福利的飼養處所,常常成為媒體或激進素食主義者的攻擊標的;另一方面,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(集約飼養的價格優勢),仍有農場矢志營造讓動物表現自然行為的生活環境,提供消費者合理、折衷的食物選擇。

愛荷華州首府 迪蒙引:
單一物種、集約飼養的決策核心

愛荷華州擁有多樣化的豬場經營生態,包括:大型的高科技養豬工業、傳統小農,以及堅持信念的獨立小農。大型者因應消費者需求,日益坐大;傳統小農勉力經營,哀歎連連;獨立小農順應動物習性、堅持維護牠的日常生活品質與福利,但為了提供美味豬肉,有意識地對仔豬施行無麻醉去勢。

連續三場參訪下來,多樣的農場生態讓帕波拉有點頭昏了;而消費者的購買選擇決定養豬農場的經營方式,似乎是不變的鐵律。

接下來,導演來到愛荷華州首府迪蒙引(Des Moines),在州政府大廳高挑彩燈圓頂的富麗堂皇底下,他調皮、小聲地喊著「Egg」、「Piggy」,回聲的感覺還不壞。然後他在會客廳中,採訪州長泰瑞•布蘭斯泰(Terry Branstad),他是美國有史以來在位最久的州長;由於與習近平關係良好,2017年受聘為美國駐中國大使;對於美國畜牧產業,頗有「喊水會結凍,喊米變肉粽」的態勢。

布蘭斯泰娓娓述說州內的養豬事業,強調他致力於改善農場運作,確保食品安全,並且與社會大眾溝通州內農場的改革成效;此外,他大方展示會客廳中的大幅山水畫、鵝黃色瓷瓶,那是習近平拜訪愛荷華州所致贈的禮品,由於中國市場需要大量、安全、穩定的豬肉產品,而愛荷華州也有能力供應其需求,掌握來自中國的訂單,布蘭斯泰認為這是很棒的交易,也因此結交了世界強國的領導人。

布蘭斯泰的談話再度肯定消費者訴求的重要性,同時也展現政治力與經濟力驅動畜牧從業者導向單一物種、集約飼養的模式(large scale monoculture confinement operations)。

2018年,美中貿易戰引燃,豬肉的進口關稅與政治角力,活生生地在愛荷華州上演,直接衝擊州內的養豬產業,時任駐中使節的布蘭斯泰也陷身衝突齟齬,終於在2020年他卸任退休,離開他的好朋友。

  • 紐約時報中文網,「中國回擊川普,宣布對128種美國商品加征關稅」:https://nyti.ms/3OH8rgS

喬治亞州 白橡牧場:
多元物種的另類農場經營

工業化、大量生產的概念,以及市場經濟、政治現實的驅力,造就上個世紀單一物種、集約飼養的畜牧型態(Monoculture);面臨如此強勢的市場競爭,仍有人堅持己身信念,善待土地與動物,經營多元物種的另類農場。

喬治亞州白橡牧場(White Oak Pasture)場主──威爾•哈利斯(Will Harris)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哈利斯家族130年前便到此地拓墾,傳至威爾已是第四代,威爾畢業於喬治亞大學,所習得的是不折不扣的工業化畜牧知識,他運用所學於牧場的經營,而且熟稔資本市場運作的肌理;然而,他漸漸感悟「大自然對集約飼養的深惡痛絕(Nature abhors a monoculture.)」,就在返家經營的第20個年頭(1995年),他決定回返百年前先祖的經營模式,如今牧場已成為畜牧產業中,實踐人道飼養、環境永續發展的領航者。

白橡牧場在5000英畝的土地上,以草原的力量飼養10個不同物種的禽畜,除了生產高品質的肉品,還有蛋、有機蔬菜、蜂蜜等多項農產品;牧場自詡採行傳統與基進(radical)兼具的農法,並專注於下述三項核心理念:

  • 動物福利:牧場平日提供動物寧靜、健康的生活,並允諾牠們得以人道、尊嚴地走向生命終點。
  • 土地再生:除了永續性發展,農牧業也擔負重建土壤、緩和氣候變遷的任務。
  • 農村再造:牧場所在的布勒夫頓(Bluffton)小鎮,曾歷經農村衰落的淒涼;但隨著牧場的成長,也為小鎮帶來不少的正面影響。

一、 直覺表現自然行為的環境營造

場主哈利斯雖拒絕集約飼養,轉型為涵容多種禽畜的另類牧場,但是他的經營策略仍極為注重資本市場運作、降低成本等基本問題,因為動物福利並非仰仗巫術、唸唸咒語就能實現的願景。

首先,牧場經營亮點在於回復傳統的畜牧法則,必要時他們以馬、犬或牛仔來驅趕牧場動物。哈里斯深信:牛仔文化自古以來便有其魅人的魔力,而且就土地視角觀之,這是對動物最好也必要的作法。

其次,關於動物福利的認知,他不再以管家倫理評定牧場運作的對與錯,他的想法似已遠離上帝、並產生巨大的變化。此外,咸以為動物福利理應強調:不刻意加諸動物疼痛,或不令其受苦;但哈利斯認為此觀念無法解決某些困境,並進一步指出就畜牧業者而言,讓動物能直覺表現自然行為的環境營造,方為優質的動物福利。農場內有一處占地48英畝的小森林,豬群可在林中漫步、盡情覓食、攝取大自然的食物;這裡沒有母豬狹欄,也不在豬的耳朵上做標識耳號。

即便不按照集約飼養的法則,他們也能為自己創造生意;而堅持這樣的飼養方式,能讓豬群在此營生多長的時間呢?也許能過上幾年吧!

二、 運送、屠宰的動物福利議題

當導演問及哈利斯:牧場運作的哪個流程最讓你感到困擾?

哈利斯和緩地述說:我們讓母牛與小牛共同在草原上生活,小牛的四隻腳從未離開草地,而待牠長成至8個月大,便得搭乘雙層式半掛牽引貨車,送至小牛市場,每輛貨車約可裝載95-100頭小牛,那是一趟長達30小時的旅程,途中不提供水與食物,也無法休息,上廁所也得在同一個小空間進行,雖然我們在底部置有糞尿收集墊。

這無疑是一場驚異之旅,也是牠們必然的遭遇;所以,哈利斯決心承擔這令人不快的景況,就近在牧場打造USDA(美國農業部)認證的屠宰場。

動物科學教授葛蘭丁(Dr. Temple Grandin)女士,耗費數十年光陰、致力於設計符合動物福利的屠宰場,讓動物在一生的最後幾分鐘,能儘可能地舒緩心理壓力。她聲稱:動物的「邁向佳餚」之路,是一場透過昂貴的運送過程、所造就的生命消逝;而如同白橡牧場,確實有某些小型場域採行不同的做法。

而在屠宰場的硬體設計之外,她認為屠宰從業人員的訓練也十分重要,保持平靜,學會不對動物咆哮、指責,是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。

最後,導演刻意放低鏡頭,模擬待宰動物受驅趕、行經蜿蜒走道、往致昏室行進的視角;同時葛蘭丁說明該走道設計,須考量地面磨擦力、反射光控制、圍籬色調,以及圍籬接合狹縫的透光管控,尤其還得緩和現場高分貝動物嚎叫的緊迫氛圍。

簡言之,白橡牧場落實動物福利,不遺餘力,尤其為免去動物長途載運之苦,於場中特別設置符合國家標準的屠宰設施,而在致力農場經營的同時,也相當重視環境永續發展的課題。

素食主義者與集約飼養業者的爭執

一、 內布拉斯加州 傅爾敦農場:食物戰爭的合理折衷位置

告別白橡牧場,導演一行造訪內布拉斯加(Nebraska,美國中西部的農業州)的傅爾敦農場(Fulton Farms),農場強調有機、草飼的經營理念,並十分支持動物福利的理念。與白橡牧場相仿,在悉心照養動物、為消費者生產食物的同時,也常常為動物的處境陷入內心掙扎與苦思。

紀錄片畫面首先呈顯場中動物悠然漫步於草野之間,或許是攝影鏡頭的驚擾,牠們忽地抬頭、專注地與人四眼相對。場主凱文•傅爾敦(Kevin Fulton)述說農場同時遭受兩組人馬的大聲咆哮,一組是好戰的素食主義者,抗議農場飼養動物做為食物;另一組是集約飼養業者,因為農場實踐的牧養方法,與他們的作法相互抵觸。

傅爾敦認為在這場食物戰爭的勝、敗之間,或許自己正處於合理的折衷位置。

他認同動物也有感覺與情緒,因而人們有照顧牠們的義務;雖然,人類對動物掌有管理權柄的想法甚囂塵上、並已流傳久遠,但那不表示人類可以對動物加諸全然的宰制。

二、 育肥場:存在數量龐大、卻短少福利的動物

也許傅爾敦心中有某些地方過意不去,他想帶帕波拉夫婦到附近的育肥場(feedlot,牲畜屠宰前,在此處餵以特調飼料,讓動物長胖、長脂肪)一探究竟。

他驅車帶領帕波拉夫婦往育肥場途中,他們與大型動物載運車錯身而過,也看到遠方的大型廠房、與露天圍欄中密密麻麻的牛群,傅爾敦說這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育肥場,每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容留了數十萬頭牲畜。不知何時,背後有一輛皮卡示意他們停車,隨後映入眼簾的是一位彪形大漢。

先不談彪形大漢。也許在某個時點,約翰•帕波拉掌握了近距離拍攝圍欄牛群的機會,同時傅爾敦說明:在炎熱的季節,一天會有數百頭牛斃死於烈日之下。

此外,圍欄內的禿黃土地,一旦下雨,地面泥濘無比、穢髒四處;晴天則黃沙滾滾、滿佈煙塵。育肥場工作人員定時會向圍欄內灑水,否則陽光曝曬下,稍晚地面溫度可能升高攝氏15度,但水灑的地面初始會像黏膠一樣,而水份蒸乾後,地面竟像混凝土一樣硬實難當,無法如同草地,讓牛得以安穩躺臥、休息。

傅爾敦完全無法接受此地的煙塵、泥濘與驚恐,他的農場決計不會如此對待動物!

就葛蘭丁博士的意見,對家畜而言,土地與炎熱天候是影響動物福利的兩大要項。例如:應對炎熱天候,必須提供濃蔭處所,讓動物得以躺臥、遮陽。

目擊如此大量的動物,以及忽略福利的照養環境,在離開肥育場的車上,帕波拉的妻子麗莎(嚴謹的素食主義者)沉靜的抗議:「晚餐時分,約翰就會忘記這一切!」

無肉不歡的約翰向麗莎解釋,他需要一點時間消化,無法這麼快就做出回應,畢竟他從未經歷過這一切;他也抗議道:「這情景對人的同理心開戰!……有數十萬頭動物在那兒走來走去,實在太詭異……,我不知道……」

約翰一時語塞,麗莎緊接著說:「那不是什麼『走來走去』,牠們是與你共享地球的存在;而那是牠們不堪的生存景況!」

回程的路上,傅爾敦異常的專心,專心開車,未對夫妻之間的爭執發表意見。也許只是不便插話,又或者對這般景象感到無比的熟悉,就像前此提及兩組人馬的大聲咆哮。

三、 農業言論箝制法:瞭解並滿足動物需求方為根本解決之道

回頭看看那位彪形大漢!

在帕波拉夫婦一行驅車接近育肥場的時候,出現一位彪形大漢,帕波拉向前致意,並說明他正在拍攝一部農場相關的紀錄片。原來大漢是育肥場的工作人員,他說:「我們不需要你拍攝的影片,而為了防疫,育肥場的原則是『外人止步』。如果你有任何問題,我給你傳播部門的電話號碼,請與他們聯繫。」

某些州政府在畜牧業者的壓力下,制定「農業言論箝制法(Ag-gag law,Ag係Agriculture的縮寫)」,依據該法令,未獲授權而於農場私有土地上拍攝影片係犯罪行為;針對違法者亦訂有相應罰則,甚至可將其列入恐怖份子觀察名單。一般認為這是反制吹哨者,迫使其噤聲的法令。

畜牧專家葛蘭丁指出「農業言論箝制法」本身就與言論自由的法令相抵觸,亟待修正;此外傅爾敦也質疑,如果吹哨者有罪,是不是農場有何不可告人之事呢?

德州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詹姆士•麥可威廉斯(James McWilliams),在農場偷拍行為之上,提出更深一層的擔憂,他認為必須展開對動物生理需求的整體理解,秉此理解方可於照養動物上精益求精,也才能徹底解決上述法令的爭議。

最後最後,彪形大漢果然報警了,而警察也到場執行公務;加之以對數十萬頭動物處境的憐惜,無怪乎,回程途中帕波拉夫婦起了爭執。

加州 契約養雞場:肉雞的動物福利問題

繼帕波拉夫婦拜訪動物處境堪憐的育肥場,導演將鏡頭移轉至加州北部的契約養雞場(Contract Chicken Grower),它專為某大型品牌食品公司提供雞肉食材,基本上品牌公司提供品種雛雞、專用飼料、獸醫與技術支援,雞場提供房舍並負責平日的餵養工作;該養雞場曾有負面傳聞,被視為誤入歧途的養雞工業,但場主克雷格•華特斯(Craig Watts)並不願多做辯解,僅稱消費者在乎食品安全與認證標章,強調動物福利是其中最為嚴肅的課題。

華特斯的說法似乎不具爭議,然而在帕波拉穿著連身防護衣進入室內雞舍時,他的眼睛迅即產生灼熱感,原來雞場正投以化學藥物中和糞尿的氨成分(與其相關衍生物),諸多化學品飛散其間有以致之。

美國人道協會總裁韋恩•帕塞爾(Wayne Pacelle)指出,肉雞最大的問題在於伴隨著疼痛與受苦的加速生長過程,由於人們愛好吃食牠棉柔的白肉,故而培育出雞胸膨大的品種,造成牠們雙肢站立的沉重負擔;而單一雞舍同時間可育養數萬隻雞,總計一年產出數十億隻,馬克•畢特曼(Mark Bittman,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)語重心長地說:「我們實在不能再如此繼續下去了……」

德州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詹姆士•麥可威廉斯(James McWilliams)進一步說明,近半世紀以來育成的肉雞基因與品種,實已呈現畸形的非自然狀態,牠們六週便能長成,而原本雞的壽命可達15年之久。

華特斯的養雞場每年可生產數百萬隻雞,除了雙肢重負、品種基因,他熟知其他所有問題,諸如疫病感染,以及於羽翼、雙肢的化學灼傷。他又說:「殺雞是他的主要工作!」

究竟養雞場從業人員的工作是育養?還是殺伐?

參訪過程中帕波拉夫婦對色澤澄黃的雛雞最為喜愛,麗莎要求能領養一隻雛雞,帶回家中飼養,她按照場主華特斯的指引,用滴管緩緩餵以糖水,而當牠飽食、睜開眼睛,面對圓睜的眼睛、深黑的眼眶,麗莎的愛憐之情溢於言表。

然而,其他雞場的雛雞命運又該如何呢?

除了前述的雙肢重負、基因、疫病與化學灼傷之外,在雛雞長至2週大左右,華特斯便須挑揀出體型不符標準的雞,無論過高或過矮,即便牠未染疫病、或未有其他健康顧慮,都得面臨淘汰的命運。雖然,這已是因應後續工廠化流程所培育的均質基因之品種,但仍有體型不符的「例外」。華特斯的主要工作便是處理這些「例外」,他說這是在成本精算之下,不得不的做的殺伐,而他深知這與動物福利的思考相左。

最後,帕波拉提問:「禽類養殖產業將會發生巨大的變革嗎?」

華特斯表示:「有一大群業者跟我做同樣的事,我告訴自已就敞開大門吧!即便有任何負面消息登上報紙版面,我也不置一詞,就這樣吧!」

某些消費者會刻意挑選所謂自然、無籠飼的蛋肉產品,而華斯特的養雞場似乎從不以此為念。

返回頂端